- · 《中国高新科技》栏目设[05/29]
- · 《中国高新科技》收稿方[05/29]
- · 《中国高新科技》投稿方[05/29]
- · 《中国高新科技》征稿要[05/29]
- · 《中国高新科技》刊物宗[05/29]
新科进士初次授职不高,但顺治朝有一科例外,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朝廷为何对这一科的进士如此器重呢?这是因为这一年清廷平定了湖广两地,这两个地方需要很多的道、府、州、县官。因此在上谕中也特意说明进士授知府 “止此一科,后不为例”
朝廷为何对这一科的进士如此器重呢?这是因为这一年清廷平定了湖广两地,这两个地方需要很多的道、府、州、县官。因此在上谕中也特意说明进士授知府“止此一科,后不为例”。
清代科举授官是有定制的,一甲三名分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编修(正七品),二甲、三甲进士通过朝考的则为庶吉士,没有通过朝考的则进入候补程序。在京则授各部主事或内阁中书,在外则授知县、学官。从品级上来看,新科进士六品就是天花板,能实放七品已经是谢天谢地了。
己丑科会试,还出现了兄弟同登进士的科举佳话,他们是浙江乌程的姚延启、姚延著兄弟。清代112科会试,兄弟同登进士第的不多,仅有五对,且都在顺治、康熙两朝。
这段记载不全面,但信息量很大。御史仔细翻阅了相关的文献,发现顺治己丑科会试,也算是清代科举史上的一次奇迹了。
三甲授知府。前面提到己丑科三甲进士都被授予正四品的知府,或许有读者认为御史出现了常识性的错误,知府不是从四品的官吗?乾隆以前,知府的品级都是正四品,后来为了与道员进行区分,所以降为从四品。
读卷官人选一般是在内阁、翰林院、各部院中拣选。正常的配置都是内阁大学士二人,辅以尚书、左都御史、侍郎、内阁学士等。乾隆二十五年议准:钦简大学士二人,部院大臣六人。
清初时期道的品级不定,主要视原官之职任而定,如由京堂等官补授道员者加参政衔(从三品);由给事中、知府补授者系正四品;由各部郎中、员外郎、主事等补授者为正五品。
顺治六年己丑科的395名进士,其中状元刘子壮、榜眼熊伯龙、探花张天植是按惯例授予翰林院官职的。而二甲、三甲进士,授官的起点就很高了。
二甲统授参议。参议这个官名可能很多人还不清楚。明代时各省设承宣布政使司管理民政,以参政、参议为副手。清初时,各省也设参政、参议,参议是个四品官。
顺治朝共举行了八次会试,三年丙戌科进士人数373名,四年(加科)丁亥科进士人数298名,六年己丑科进士人数395名,九年壬辰科进士人数397名,十二年乙未科进士人数399名,十五年戊戌科进士人数343名,十六年己亥加科进士人数377名。
之后的明清两朝,科举制度最为鼎盛,但似乎也没有哪一科出现如此多的名人。不过清代也有一科名气很大,倒不是名人出得多,而是这一科进士授予的官职都很高,连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者,都被授予正四品的知府。
《郎潜纪闻》中说“顺治六年己丑会试,中式四百人”应该取得是一个整数,御史查了一下,该科一甲3人,二甲77人,三甲315人,状元为刘子壮。
这一科就是顺治六年的己丑科会试,很多史料中都有记载。《郎潜纪闻》中说:“顺治六年己丑会试,中式四百人,阁臣七人典试,前代未有。时两广初定,二甲授参议,三甲授知府,进士释褐即官四品,亦奇遇也。”
顺治作为清入关的第一位皇帝,其时战乱频仍,中原未大定,文武官员数量的缺额很大。加上朝廷又要笼络汉人,所以顺治一朝的会试录取人数平均值最多,为历朝之最。
顺治六年的己丑科会试,读卷官的队伍极其庞大,其中大学士(当时还叫内三院)就有六人,分别是刚林、祁充格、范文程、洪承畴、宁完我、宋权,外加一个学士王文煃。这也是清代历次殿试中,大学士充任读卷官最多的一次。
中国科举史上,宋仁宗嘉佑二年的进士科考试,被称为千年第一龙虎榜,这一科出了很多的名人,耳熟能详的就有苏轼、苏辙、张载、程颢、程颐、曾巩、曾布、吕惠卿、章惇、王韶等。
殿试不同于乡试、会试,因是天子亲自主持考试,所以没有主考官之名,而称读卷官。顺治初年,读卷官的人数不定,最多时有28人。顺治十五年定制:殿试读卷官钦定十四员。
御史进行了深入的排查,发现己丑科进士,实际外放道员、知府的人数为21人,而且都在湖广两地任职。别看人数不多,但这也是清代新科进士,尤其是三甲进士初次授职最高的,当然康熙朝也有新科进士外放知府、知州的,但仅仅是两例。
清代112科会试,录取进士人数最多的就是顺治十二年乙未科,与雍正八年庚戌科,人数都是399名。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数朝,人数都在一百至二百多人左右,很少有300人以上的,最少的是乾隆五十八年癸丑科,人数仅为81人。
文章来源:《中国高新科技》 网址: http://www.zggxkjzz.cn/zonghexinwen/2022/0512/1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