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高新科技》栏目设[05/29]
- · 《中国高新科技》收稿方[05/29]
- · 《中国高新科技》投稿方[05/29]
- · 《中国高新科技》征稿要[05/29]
- · 《中国高新科技》刊物宗[05/29]
钱学森在哈军工参观,被问一个难题,他给出回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中国在世界上作为新兴科技大国,中国的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一直处于世界前列,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这还要感谢钱学森等一众归国科学家。钱学森归国之后,曾在陈赓大将的陪
中国在世界上作为新兴科技大国,中国的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一直处于世界前列,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这还要感谢钱学森等一众归国科学家。钱学森归国之后,曾在陈赓大将的陪同之下,来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陈赓问钱学森是否能够研制导弹?而钱学森的回答却令人振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1949年时,新中国正式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同时搬开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刚从战争的洗礼中涅槃而出,可谓是百废待兴。在此期间,在国外工作的不少海外学子,也都听到了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纷纷准备归国报效。
在美国留学工作近20年的钱学森,同样收到了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拳拳赤子之心令其归心似箭,他摆脱美国联邦调查局的重重阻拦,终于在1955年乘船回到祖国。钱学森的归来,令祖国上下为之一振,有关领导也对钱学森相当重视。
1955年11月,钱学森在有关同志的陪同之下,来到了“哈军工”门口,热情会见了前来迎接的陈赓大将。不仅如此,陈赓大将还陪钱学森对哈军工进行了参观,并为其引荐任新民等诸多著名专家。
任新民是我国著名的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同时也是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在中国航天事业的50年中,任新民曾获得过该领域最高荣誉奖项,有“两弹一星元勋”与“中国航天四老”的称号。
在谈话之中,任新民向钱学森详细介绍了室外固体火箭点火试车的实验。钱学森顺着任新民的手望去,只见前方不远处有一个十米多高的铁架子,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任新民笑道:“不怕您笑话,钱先生,这就是我们做比冲实验的架台,虽然都是笨办法,但都比较有效,连火箭弹测曲线,也是如此”。钱学森点头道:“不容易,不容易,你们的研究工作已经有了相当的深度,尽管条件有限,但已经干起来了嘛,迈出这一步,实在出乎我的意料”。
任新民对钱学森的印象很好,在任新民的回忆中,钱学森是一位非常儒雅且博学的中年人,他说话一直温声细语,不仅一口地道的京腔,同时还会在话语中夹杂几个英语单词。最令任新民记忆犹新的,是钱学森为导弹取名字的过程。
如今“导弹”一词已经是妇孺皆知,可是在几十年前,人们根本就没有导弹的概念。导弹,其实是一种由火箭作为发射动力的可控炸弹,正因如此,其精准度才极高。但当时的国内科学家们,一般称导弹叫“可控火箭”,而国外的专家则将其命名为“飞弹”。
钱学森认为,既然导弹是一种可以控制的火箭炸弹,就必须在命名时将三者完全涵盖。首先,“可控火箭”的确突出了“可控”与“火箭”两个基础点,却偏离了导弹是炸弹的基本性质,而“飞弹”则更难以突出其特点,所以应该将其命名为“导弹”,可以表明它是一枚炸弹,又说明其本身可以被控制。自从钱学森选定的“导弹”名词出现后,科学界普遍对其进行认同,继而沿用至今。
在研究导弹命名的问题上,钱学森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导弹的制造与生产上,钱学森更是无比自信。在招待宴会上,陈赓大将对钱学森道:“钱先生,你看我们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钱学森未加思索,脱口而出道:“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出来,我们中国人同样能造出来,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不成?”。陈赓大将听罢笑道:“钱先生,我要的就是您这句话!”
陈康讲完话,带头鼓掌,下面立刻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钱学森并没有说大话,他每一次成竹在胸的回答,都是基于广博学识之上。在此之后,钱学森带领诸多顶尖科学家组成的团队,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总结,用自己毕生所学,为新中国建造起了一座座航天、航空、导弹领域的摩天大厦。54年之后,在新中国60大庆阅兵之上,庞大导弹部队的亮相,实现了钱学森当年的豪言壮语,同时也书写了华夏军事强国的一曲壮丽恢弘的科技史诗。
文章来源:《中国高新科技》 网址: http://www.zggxkjzz.cn/zonghexinwen/2020/0817/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