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新科技视域下艺术的场景化呈现与审美转向

来源:中国高新科技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2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随着艺术与科技日益相互交织,艺术创作的空间不断扩展。随着传播媒介的变化,艺术创作也越来越走向多元和个性化,技术加持使文艺呈现与创作发生从二维空间到三维再到虚拟多维

随着艺术与科技日益相互交织,艺术创作的空间不断扩展。随着传播媒介的变化,艺术创作也越来越走向多元和个性化,技术加持使文艺呈现与创作发生从二维空间到三维再到虚拟多维的转变。“新科技”是一个全新概念,涵盖了人工智能、大数据、5G技术、生物科技、万物互联等一系列技术[1]吕俊坤:《科技分享会》,2019年7月1日, Reality,增强现实技术;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AI:artificial insemination,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和成熟,也促进了文艺呈现方式的改变。

一、艺术的场景化呈现

《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一书中指出“移动互联网时代是没有硝烟的场景争夺战,未来竞争的核心要素也将是场景”。[3][美]罗伯特·斯考伯、谢尔·伊斯雷尔:《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赵乾坤、周宝曜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4年,第11-13页。何为场景?梅罗维茨在其著作《消失的地域 :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中提出:场景既包括物理场景,如房间和建筑物,也包括由媒介创造出来的“信息场景”,即由媒介信息营造的行为与心理的环境氛围。就场景的形成而言,视听结合方式远大于文字表达的效果,如今应该没有人会否认我们已处于一个“读图时代”。这个“图”不仅包括图片(静态影像) ,还包括图像,即声画同构、视听一体的活动影像或视频。[4]转引自杜志红:《文化创新:理解新媒介影像传播的重要维度》,《现代传播》 2017 年第 5 期,第16页。相较于文字记载、静态展示和口语相传方式的文化传播来讲,VR、AR、MR等新技术具有更强的感官感受性,为观众提供了更好的场景体验和艺术感知。

喻国明教授指出,随着信息速率的增加,视频语言将代替文字语言成为社会交往的主要形式,视频语言相较于单纯的文字表达来说,参与表达的元素多元且复杂,必定会深刻改变延续多年的传播表达范式。[1]喻国明:《5G:一项引发传播学学科范式革命的技术——兼论建立电信传播学的必要性》,《新闻与写作》2019年第7期,第54页。比如,湖北省博物馆的VR技术在线试穿汉服,汉服是中国衣冠上国、锦绣中华的表现,但由于在博物馆观看的汉服多是出土后的样态,难以看清全貌,在线试穿汉服则可以通过高清画面和沉浸式体验,让观众领略汉服的真实风貌。再如,曾侯乙编钟被中外专家称之为“稀世珍宝”,不可能让观众敲击实物。但头戴VR设备敲击“曾侯乙编钟”,可以让观众在虚拟呈现的场景中体验其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从而体会古代中国艺术的魅力。

沉浸在VR、AR视觉感触中,文艺作品的解读方式也随之改变。《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的盛况,画面栩栩如生。同时,因为画中所绘为当时社会实录,也为后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台北博物馆的《清明上河图VR》整幅画卷采用3D动态展现方式,多点触控,方便观众放大或缩小每一个细节,再加上5G+8K+VR的高速率和高带宽,使画中人物的动作、相貌都可以通过超高清影像清晰呈现。《清明上河图》有三个主要场景——郊外、汴河、街市,借由VR体验,让人真切感受到了高低错落的建筑、汴河桥下的风光、郊外民间的风情,而且还能更真切地了解画中小故事和小场景。比如,在VR视角中换上正确的生旦净丑的衣服,才能进行表演;在餐馆中将不同的食物颜色进行正确匹配,才能开始上菜,这就将饮食文化与历史场景巧妙融合,让观众在了解古代饮食文化的同时欣赏艺术。[2]吴杰的:《〈清明上河图〉数字动画的视觉转向与发展隐忧》 ,《中国美术》2020年第1期,第123-124页。“视觉化、可视化相较于书本与单纯图画来说更容易营造场景,当代文化的各个层面越来越倾向于高度的视觉化,可视性和视觉理解及其解释已成为当代文化生产、传播和接受活动的重要维度”。[3]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5页。“5G+文博”的云展览方式打破了传统文化传承与时代融合过程中最难处理的“孤岛效应”。比如,中国移动咪咕推出“场景+技术+内容”的新文创模式,弥补了观者无法身临其境的缺憾。咪咕集合国内各大博物馆的VR特展,让观众能够通过多角度随意切换,观赏到文物展品的各种细节,让博物馆走出地域限制,走进普通家庭。

穿戴技术也参与到了艺术创作之中。比如比尔·沃恩和菲利普·德摩斯共同制作的机器人表演《地狱:人机共舞》,这个作品的特殊性在于其被安装于观众的身体之上,观众成为作品中最为灵活的部分。根据穿戴的不同机制,观众可以自由移动,亦可将身体全部交由机器控制。人与机器在互动中,展示了华丽的“机械舞”。全息影像技术的发展也使我们可以穿越时空,感受已成过往的艺术的魅力。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一代芳华邓丽君》,让观众时隔多年再次听到邓丽君的浅唱低吟,唤起了一代人对于流行音乐的最初的记忆。当代歌手与邓丽君实现了“同台”演唱,让人恍惚感觉她不曾离去。再如,优酷推出的“北斗星”技术可以推算出在《长安十二时辰》中让观众情绪高涨的剧集,这有利于在拍摄和剧集制作中提前进行场景建构。

文章来源:《中国高新科技》 网址: http://www.zggxkjzz.cn/qikandaodu/2021/0125/887.html



上一篇:中国速度携新科技飞奔
下一篇:新科技背景下当代插画创作的新趋势

中国高新科技投稿 | 中国高新科技编辑部| 中国高新科技版面费 | 中国高新科技论文发表 | 中国高新科技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高新科技》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